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出炉
美国纪念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Levine等报告的一项大规模分子分析研究发现,分子水平异常可将子宫内膜癌分为四种亚型,这种分子分型可能可帮助辅助治疗临床决策。
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可被分为微卫星不稳定性突变、拷贝数降低、拷贝数增加等亚型,还有高级别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与浆液性子宫内膜癌有相似的分子显型。
鉴于早期浆液性子宫内膜癌通常给予化疗,而早期子宫内膜样癌是接受放疗的,因此这一重新分型提示有必要重新考虑治疗选择和临床决策。
需要对出现基因拷贝数改变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考虑给予化疗,而不是辅助放疗,并对此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予以探讨证实。这种子宫内膜样癌和浆液性子宫内膜癌的显著的分子水平差异,提示或需像乳腺癌一样,针对不同亚型开展临床研究以提高疗效。
组织学上,子宫内膜癌可分为子宫内膜样癌和浆液性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样癌与雌激素过表达、肥胖、激素受体阳性、较好的预后相关,浆液性子宫内膜癌患者较年老,肥胖者少,预后较差。
近期研究发现了一些可用来重新分型的线索,比如子宫内膜样癌中较早出现PTEN突变,同时出现PI3K/AKT通路基因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性。而浆液性子宫内膜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较少见,TP53、PIK3CA和PPP2R1A较常见。
研究者开展了大样本的针对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和浆液性子宫内膜癌的分子水平分析研究,共纳入307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53例浆液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和13例混合型患者的标本DNA进行分析。分析了拷贝数改变、外显子测序、mRNA和蛋白表达、microRNA、DNA甲基化、染色体结构异常、分子通路异常等。还分析了浆液性子宫内膜癌与浆液性卵巢癌和基底样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分析发现,浆液性子宫内膜癌和约1/4的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有基因拷贝数改变,DNA甲基化改变较少,ER和PR受体水平较低,TP53突变较常见。其他多数子宫内膜样癌基因拷贝数改变或TP53突变较少见,但有PTEN, CTNNB1, PIK3CA, ARID1A, KRAS等基因突变。
研究者发现,浆液性子宫内膜癌与浆液性卵巢癌和基底样乳腺癌有较多的共同的分子特征,不过浆液性子宫内膜癌突变更常见,提示有可能可以共享一些治疗策略。
美国City of Hope医学中心Thanh Dellinger教授述评指出,该研究结果为优化子宫内膜癌分型系统、改善诊断准确性和指导治疗选择提供了参考。我们需要更精准的分型来指导选择患者给予化疗或放疗,需要这种分型来告诉我们哪些患者转归更好,告诉我们患者可选择何种治疗。(编译 牛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