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专家视角

加量靶向放疗可改善儿童室管膜瘤结果

发表时间:2015-06-02

    米兰国家癌症研究所IRCCS基金会儿科放疗科的主要研究者Lorenza Gandola医生在欧洲放射肿瘤学会(ESTRO)第3次座谈会中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经过初次手术和放疗后,儿童室管膜瘤及其残余病灶可从进一步手术和加量放疗中获益。(自Medscape网)

    研究者指出,存在残余病灶的儿童亚组面临极高的局部复发/进展风险,但剂量更高、次数更多的靶向放疗能够改变这一棘手患者群的治疗现状。

    Lorenza Gandola医生表示,整合了二次手术或远期手术,以及一些新型放疗,如大分割加量放疗的高强度局部治疗有可能提高这部分儿童患者的局控率,进而改善无进展生存期。

    恶性室管膜瘤居儿科常见脑瘤第三位,常规采用手术联合放疗方案,有时联合化疗。世界范围内,目前推荐用于该类儿童患者的放疗剂量为59.4 Gy。然而,该亚组患者在手术联合放疗后仍有明显残余病灶,与已完全切除病灶的患者相比,从组织学角度而言预后较差。

    Gandola医生及其研究团队尝试了针对残余病灶的非常规办法,将8 Gy加量放疗进行两次分割,旨在减少周围健康组织的暴露。

    额外的加量放疗

    研究纳入了47例室管膜瘤患者(中位年龄为5岁),这些患者的术后MRI中可观察到残余病状,符合加量放疗的入组标准。

    36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后颅窝,11例位于幕上。此外,22例为3级,25例为2级。接受加量放疗前,32例患者再次接受了手术切除(4例患者接受了3次手术,1例患者接受了5次手术)。结果,11例完全切除,剩余36例患者达到加量放疗入组条件。

    Gandola医生指出,在符合条件的患者中,加量放疗对其中13例患者是“不可行”的,主要因为化疗后的肿瘤体积难以确定。不对这部分患者行加量放疗的情况反映了意大利儿科放疗肿瘤医师在处理儿科新放疗技术学习曲线方面的差异。部分病例未行加量放疗的原因是当地的肿瘤放疗医师认为肿瘤情况并不确定,因此不得不针对此类棘手问题进行更多讨论。

    剩余23例接受了加量放疗的患者(中位年龄为4.5岁)中,在中位随访54个月时,有16例仍然无进展存活。该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为70%。另外7例患者则复发(4例局部,3例远处),结果5例死亡。

    接受加量放疗的儿童均无医源性死亡或重大毒性反应。因此大分割加量放疗可行,毒性反应可接受且可缓解。4例接受TOMO刀治疗的患者出现放疗相关性MRI改变,但激素治疗8个月后恢复。

    47例术后残余病灶的患者中,二次手术完全切除的亚组患者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最佳,为75%,与初次手术完全切除患者77%的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二次手术残余肿瘤患者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较低(44%),但经加量放疗后改善(56%)。要改善残余病灶儿童患者的治疗结果,就需要整合多次手术与加量放疗的高强度局部治疗策略。

    Gandola医生表示,加量放疗法将在由国际儿科肿瘤学会(SIOP)脑瘤委员会领头的国际临床试验中予以考察。

    “最有前途的疗法”

    德国莱比锡大学放射科主任Rolf Kortmann医生表示,局部加量放疗对全切术无法治愈者是目前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残余病灶是决定能否治疗该肿瘤的主要预后因素,常规剂量递增方法并不能克服这个问题。这种肿瘤也对化疗不敏感,因此这个方向的努力都没有什么结果。很久以前讨论过实施限制性加量放疗的可行性,因此该研究结果非常重要。

    Kortmann医生也提到放射肿瘤医师对于加量放疗可行性的接受程度低或了解较少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这种新技术要对某个器官施加接近危险程度的放射剂量,医师可能一时不适应,因此也不太情愿采用。但这项研究在1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现在大家对此都已颇为熟悉,现代的技术手段也使得治疗过程更为精确。新试验已在筹备,大家都已准备好。

    ESTRO主席Philip Poortmans指出,对于室管膜瘤这类疾病,许多患者还未治愈便因此死亡,因此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准确地鉴别出面临高复发风险的儿童患者,继而加强治疗。他指出,这项研究证实了肿瘤控制与生存之间存在着清晰的量效关系。即将开始的SIOP试验将放射剂量进一步增加8 Gy后,通过高精度定向放疗技术作用于高度局限的靶区,同时确保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较低,以此阐释该方法的益处。也希望这一技术能够为这部分儿童带来更好的治疗结果。

    (编译 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