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追踪•新进展•胸部肿瘤

机器人肺癌手术长期疗效发表于《外科学年鉴》

发表时间:2016-06-01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浩贤教授一项关于机器人在早期肺癌外科治疗中的长期疗效对比研究近日在《外科学年鉴》(Annals of Surgery)上在线发表。

    机器人手术代表微创外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瞄准国际外科技术前沿,准确把握微创外科发展动态,在华南地区率先引进了机器人手术设备。在此背景下,杨浩贤教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中山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的资助下,在肿瘤中心和胸科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赴国际机器人肺癌手术最权威的三个医疗中心——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癌症中心、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医学中心学习机器人胸部外科手术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一年半之久。

    在熟练掌握机器人胸部手术技巧的同时,杨浩贤教授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积极探索、推动数字化肺癌微创外科新理念。当前,胸腔镜手术在早期肺癌外科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传统胸腔镜固有的缺陷,如二维平面视野、器械灵活度差、培训周期长等大大限制了胸腔镜手术的普及和发展。因此,即便在医疗水平最发达的美国,仍有50%的患者不得已只好选择传统非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具有三维视野、操作灵活、可远程手术等优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当前国际上关于机器人肺癌手术的研究仍局限在手术安全性、可行性等技术层面,机器人肺癌手术与传统胸腔镜手术及开胸手术相比,哪种方式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这一科学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答。在美国访问期间,杨浩贤教授瞄准这一学术难题,大胆地向导师——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胸外科主任David R. Jones教授和机器人肺癌手术权威Bernard J. Park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科研设想,并得到了两位导师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在导师的指导下,杨浩贤教授用科学的方法对研究方案进行了精心设计,配对比较分析了机器人、传统胸腔镜及开胸三种手术模式对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三种手术方式的5年无疾病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2.7%、65.5%和69.0%,显示了机器人肺癌手术的生存优势。由于科研设计严谨、样本量大、数据翔实,该研究或能为机器人肺癌手术的长期疗效给出最权威的解答。

    杨浩贤教授的研究成果对推动肺癌微创外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该中心开展机器人肺癌手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供稿 黄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