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者发现新的基因编辑技术
美国Broad研究所David Liu等报告了一项了不起的研究发现,他的团队开发了一种“碱基编辑器”,能在细胞内利用简单的化学反应,使DNA的一种碱基进行原子重排,变成另一种碱基。与CRISPR-Cas9等时下流行的基因编辑手段不同,这种新技术无需使DNA断裂,就能完成基因的精准编辑。(Nature. 2017年10月25日在线版 doi:10.1038/nature24644)
人体DNA的双螺旋结构由4种碱基: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与鸟嘌呤(G)组成。由于化学结构的问题,C不稳定,易出现自发的脱氨突变,C-G变成A-T。据估计,每天人类的每个细胞里都会出现100~500次这样的突变。而人类已知的致病单碱基变异,高达一半属于这种突变。
若能定点修复这些基因突变,将A-T变回C-G,就有望从根源上纠正人类的许多遗传疾病。研究者观察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腺嘌呤(A)在出现脱氨反应后,会变成一种叫做肌苷的分子,与鸟嘌呤(G)的结构非常接近,能成功骗过细胞里的DNA聚合酶。简单几轮DNA复制后,A-T组合就能变回C-G。
自然界中并没有可在DNA中催化腺嘌呤进行脱氨反应的酶。研究者在人体中发现了一种叫做TadA的酶,可催化转运RNA上的腺嘌呤(A),使其脱氨。尽管催化对象不同,但研究者认为它有应用潜力,于是对TadA进行了改造。将编码TadA的基因引入大肠杆菌内,使这种酶在大肠杆菌快速的繁衍中,突变出催化DNA腺嘌呤的能力。
因DNA上的腺嘌呤特别多,不能把他们全都转化为鸟嘌呤,特异性地对某个碱基进行催化,是这种技术进入实际应用的关键。通过引入切不动DNA的特殊CRISPR-Cas9系统,借助CRISPR-Cas9系统的精准,但不让它切开双链DNA,定点对腺嘌呤进行原子重排,让它变成另一种碱基。
经历了7代筛选后,研究团队终于开发出了一款全新的“碱基编辑器”,核心是能有效针对DNA的TadA酶。无论是在细菌里,还是在人类细胞中,这款编辑器都能顺利发挥作用。在人类细胞中的编辑效率超过50%。
研究者指出,这一新技术在矫正单碱基突变方面,比CRISPR-Cas9系统更有效,也更“干净”,几乎没有引起任何随机插入和删除等突变,在全基因组里的脱靶效应也优于CRISPR-Cas9技术(这是人们对CRISPR-Cas9技术安全性的最大担忧之一)。
只涉及碱基的原子重排,无需让DNA双链断裂,可降低基因治疗过程中的风险。此外,许多遗传病都是单基因突变,用这些新手段进行治疗也更有的放矢。
(编译 唐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