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追踪•新进展•泌尿系统肿瘤

10年研究显示:使用吡格列酮不增加膀胱癌风险

发表时间:2015-09-23

    宾夕法尼亚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中心的James D Lewis等对三大数据库10年数据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既往的研究结果曾提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吡格列酮似乎不会增加膀胱癌的患病率;但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吡格列酮可能增加患前列腺癌胰腺癌的风险。(JAMA. 2015年7月21日在线版)

    主要研究者、北加利福尼亚凯撒医疗中心研究部的科学家、妇女儿童健康部主管Assiamira Ferrara教授说:“在美国,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目前在使用吡格列酮。在这对个长达10年的大数据研究中,我们没有发现使用吡格列酮会增加患膀胱癌的风险,这对患者和临床医生来讲应该是个好消息。不过,我们不能排除膀胱癌风险有小幅度的增加。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服用吡格列酮长达4年或以上的人群,但我们仍不能证明更长时间使用该药是否会增加患膀胱癌的风险。吡格列酮可以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更好地利用胰岛素。像所有的糖尿病药物一样,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药物都一样,风险和收益是同时存在的。是否使用吡格列酮取决于个人因素的平衡。这项研究可以帮助医生和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理解吡格列酮的风险,从而更好地理解治疗方案的选择。”

    平衡风险以降低药品

    安全性危机

    这项新发现的10年观察随访符合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要求。随访5年的中期分析结果显示,服用吡格列酮大于2年的人患膀胱癌的风险增加了1.4倍,该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为此,FDA和EMA都曾对药物说明书进行了修改,但仍允许市场继续使用,并一直在等待进一步的结果。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Bloomberg公共卫生学院的Joshua M Sharfstein博士和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系的Aaron S Kesselheim博士在社论中指出,以吡格列酮的研究为例,FDA应在药品安全性还不确定的时候制定一种标准化模式来规范管理决策的制定。针对药物安全这个复杂问题,FDA不可能协调好所有相关的利益冲突问题及意见,但提供一个严谨、公正、透明的管理目标降低药品安全性的危机是更现实的需求,这将是个艰巨的任务。

    《JAMA》执行副主编Phil B Fontanarosa教授和其他两位编辑在社论中说道:“正如这篇研究一样,我们的杂志将继续发表回顾研究,以评估药物、设备、疫苗与不良反应之间潜在的联系。每一篇稿件都将经过深思熟虑,考虑它们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主要结论和主要信息的价值。通过发布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将继续为医生们提供可以与患者讨论的信息,监管机构可以用于决策各种疗法的利益和风险。”

    10年研究的结果喜人,

    但仍不能排除风险

    所有的数据均来自北加州的凯撒医疗中心。一项研究对193 09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队列分析,患者平均年龄大于40岁。另一项巢式研究是464例膀胱癌患者与匹配464例对照的病例对照研究。第三项是入组236 507例糖尿病患者的独立队列研究。这三项研究分析得出使用吡格列酮比不使用该药患膀胱癌的人数多10人。

    在193 099例成人糖尿病患者中有34 181例服用了吡格列酮。在随访期间,有1261例(0.65%)被诊断患有膀胱癌膀胱癌的年发病率在使用吡格列酮与不使用的人群中分别为89.8/10万和75.9/10万。癌症的分期在是否使用吡格列酮的人群之间没有差异。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后,曾经是否使用过吡格列酮与是否患膀胱癌之间没有关联,风险比(HR)为1.06。使用其他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与患前列腺癌也没有关联。病例对照分析的结果与之相似,该分析校正了种族/民族、吸烟史、职业与膀胱癌相关、泌尿系感染频率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在这次分析中,使用过吡格列酮的相对危险度并不显著,OR值为1.18(95%CI 0.78~1.80)。在第三个分析中,236 507例患者中有16%(38 190例)的患者曾服用过吡格列酮,6.8%(15992例)已被诊断患癌症。使用吡格列酮与患前列腺癌风险增加有关,两组年发病率粗率分别为453/10万、449/10万(HR=1.13,95%CI 1.02~1.26);与患胰腺癌风险增加也有关,两组年发病率粗率分别为81/10万和48/10万(HR=1.41,95%CI 1.16~1.71)。

    然而,作者指出其他糖尿病药物的使用也与胰腺癌的发病有关。因为高血糖是胰腺癌的早期表现,所以两者之间存在反向因果关系,这个解释被观察结果所支持——自启动研究之日起胰腺癌风险逐渐降低。Lewis和他的同事们总结道:“前列腺癌胰腺癌风险增加与曾经服用过吡格列酮的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所观察到的关联性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或为偶然因素、残存混杂因素、因果倒置因素所致尚需进一步评估。”

    (编译 马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