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专题报道

中西医理论的结合

发表时间:2018-08-17

    多年来很多专家认为,虽然中西医都是人类与疾病斗争中经验的总结,但受中西方哲学思想影响从理论上结合难度较大。而从临床肿瘤学近20年的发展中,我们惊奇地看到中西医基本概念上的互通和融合。

    最初,很多同行认为对中医中药进行循证医学研究比较困难。但50年前我们就探索通过循证医学阐明扶正中药可促进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并取得一定成果。通过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笔者认真学习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和扶正祛邪治疗原则及常见病的诊治,不论在医院还是下乡开始应用中西两法处理患者,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发生了重要的飞跃。

    正如国外评述笔者说:“在他的临床实践中能够融入中医学思想和治法”。我国对补气药黄芪在各个领域内的研究和实践结果,陈可冀、张伯礼和笔者已经编辑成书《黄芪的基础与临床》可供参考。黄芪除了能诱导干扰素,对环核苷酸具有一定的影响,保护骨髓、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与IL-2有协同作用,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提高机体生活质量和改善远期结果以外,还有以下作用:(1)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2)抑制Ts细胞的活性,(3)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4)逆转化疗耐药性,增强化疗效果,(5)治疗癌前病变慢性萎缩胃炎,(6)抑制PD-L1的表达。

    笔者与法国居里研究所合作,发现黄芪复方在体外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PD-L1活性,这一研究很可能与扶正中药抑制肿瘤患者过多的Ts细胞活性相关。有关研究正在深入开展。笔者在第2节列出几项新的研究结果都说明,循证医学和有对照的GCP研究阐明中药的作用是可能的,而且正是通过这些结果达到中西方互通。

    靶向治疗本身就是信号调控。正在放映引起热议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伊马替尼(格列卫),本来设计是调控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治疗慢粒白血病的,可是由于具有同样的靶点对胃肠间质细胞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也有良好疗效。这正是中医学“异病同治”的范例。

    以后,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2017年美国FDA批准了Keytruda(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带有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dMMR)6种肿瘤适应证。

    我们开玩笑地说:这是FDA开始学习“异病同治”的标志。自从Thomas Lynch发现第一代表皮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疗效与EGFR基因突变以后,“同病异治”的例子也越来越多,找到常见肿瘤的“优势人群”成了临床医生的必修课程。但是,不同于中医学调控寒热、虚实和阴阳,我们目前调控的是基因、受体、免疫和激酶。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与目前的治疗个体化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