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追踪•新进展•消化道肿瘤

二次内镜探查或不能预防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后出血

发表时间:2014-12-15
作者:何欣 刘静 刘云鹏

    日本东京大学Mochizuki等报告的研究显示,胃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后进行二次内镜探查(SLE)或不能帮助预防出血。(Gut.2014年10月9日在线版)

    研究人员建议在ESD后不常规推荐行SLE,因为对一般风险患者而言,SLE对预防ESD后出血并无帮助。对行胃ESD的患者来说,常规行SLE以确认是否血已止住或用来减轻术后出血是没有必要的。

    在SAFE研究中,ESD后的出血率似乎在SLE组更高。通过SLE对可视血管进行预防性凝血以缓解后续出血,这并不能改变ESD后出血的发生率。鉴于上述结果,至少对于一般患者而言,ESD后不宜进行SLE。这一发现将会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内镜医生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减轻患者因额外的内镜探查所引起的不适。

    研究者在日本五家医院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非劣效性试验,入组的患者均患有孤立性胃肿瘤。符合入组的患者为20岁及以上、一般状态良好(ECOG评分0-2分),主要脏器功能正常、组织学确诊为孤立的腺癌或腺瘤、无淋巴结受累及远处转移。

    研究小组排除了之前接受胃部手术或者胃管重建、曾行上腹部放射治疗、存在胃穿孔,以及在ESD前7天至后28天的围手术期内使用抗血栓药物、甾体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的患者。将患者分为SLE组(130例)和非SLE组(132例),且在围手术期间给予患者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患者行ESD一天后对其进行了SLE,并对患者的ESD后出血情况进行观察。

    研究结果显示,非SLE组较SLE组具有非劣效性,SLE组有7例(5.4%)患者发生ESD后出血,非SLE组有5例(3.8%)患者发生ESD后出血(5.4% vs 3.8%,非劣效性P<0.001)。

    在该研究中,发生ESD后出血的12例患者以及1例延迟性胃穿孔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得到控制。

    研究者表示,我们预计在以下患者中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应用其他治疗性内镜,以及其他器官进行ESD的患者。切除的标本大于40 mm可能是ESD后出血的一项危险因素。ESD后不进行SLE,单在日本每年就会节省出9.17亿日元(大概820万美元)。

    纽约Buffalo Roswell Park癌症研究所Steven Nurkin教授指出,胃部肿瘤ESD后出血率约为5%,而二次内镜探查似乎不能降低这一比率。

    这项随机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实施胃部肿瘤ESD的医疗中心可以避免对患者进行SLE,这将会减少需要麻醉的不必要操作,并可能会减少内镜相关并发症。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ESD经验不足的内镜中心,除了SLE外,还有其他能够减少ESD后出血的技术和方法,如果想要彻底不采用SLE,那么这些技术和方法就应常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