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会议特别报道

肺内淋巴结分检对早期患者预后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7-02-09
作者:王兴

    维也纳时间12月5日下午,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中心(二病区)的吴楠教授进行了一项大会发言,题为《忽略肺内淋巴结分检可影响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评价——一项倾向评分匹配研究》。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外科二病区十余年来长期坚持进行淋巴结分检工作,虽然这项工作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和努力,但是由杨跃主任等长期进行领衔的这项工作最终通过这次大会,使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道们意识到淋巴结分检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看到了北京肿瘤医院胸外二科医师在手术质量标准化过程中的严格和规范。

    提出问题:不予淋巴结分检影响预后评价吗?

    目前,各指南对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的要求不一,但都包含纵隔及肺门各站清扫的要求,而对于肺内淋巴结,即肺段淋巴结(13站)和亚段淋巴结(14站)尚无具体要求。迄今已有一系列研究发现肺内淋巴结分检可探查到更多的转移淋巴结,如:2012年《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分检工作可以提高分期的准确性;然而后面的评论提出,虽然分期准确性有所提高,但是这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而且并没有证据证实,分检与否的预后存在差异。有鉴于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中心(二病区)开展了这项研究,旨在探索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不进行这项分检工作是否会影响预后的评价。

    分析问题:淋巴结分检可独立预测pN0患者预后

    该研究纳入了442例进行了R0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N0状态(pN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研究组为术后病理肺门淋巴结含10~14站的患者,对照组为仅含10~12站的患者。两组之间进行倾向评分匹配来平衡组间偏倚,之后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显示:共435例患者进入最终分析,其中研究组170例,对照组265例。在研究组中,13站和14站平均分检淋巴结数量为5.0 ± 3.0枚。在进行倾向评分匹配之后,每组各含143例患者。研究组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5年总生存率,P=0.027;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0.021)。另外,分检13和14两站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仅分检其中一站者的预后虽优于对照组,但差异并未达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证实,T分期及肺内淋巴结是否分检是这批pN0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因此,该研究发现:没有进行淋巴结分检的pN0患者预后较差,提示肺内淋巴结(13站和14站)的分检工作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中可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剖析问题:细节决定成败

    吴楠教授表示,淋巴结分检是在标本离体后进行的额外工作,它本身并不能改善预后,但是它能够帮助进一步准确地明确N分期。因而进行淋巴结分检之后的N0患者更趋近于真实的N0患者,而忽略这项工作,可能让原本N1的患者被遗漏,继而可能丧失术后辅助化疗所带来的生存获益。

    自从Z0030研究问世之后,我们已经了解到,对于早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仅需要进行纵隔淋巴结活检即可;但是即使是对于早期肺癌,不同的指南及学会也给出了不同的清扫标准。其中只有IASLC给出了肺叶淋巴结的要求,而NCCN及RADIANT标准仅仅对纵隔及肺门(即10组淋巴结)有明确规定。

    因而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在13~14站,即肺段及亚段的淋巴结。国际上虽然一直有较少单位进行这项工作的研究,但并未得出明确结论,如此操作是否会带来患者实际的生存获益。该项研究并非着眼于操作本身所带来的改变,而是从明确分期的角度给出了进一步的提示,警示我们对于更细节的淋巴结分检仍需要严格执行。

    评述问题:淋巴结分检引发的思考

    吴楠教授发言之后,来自中国本土的吴一龙教授对上半场的四个发言做出了系统性的点评和总结,站在肺癌手术规范化的高度上进行了文献梳理和研究评价。对于吴楠教授所做的工作,吴一龙教授提出,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它虽然不是一项前瞻性的RCT研究,因为其出发点是无法开展RCT研究的,但研究者从回顾的角度思考问题,再采用统计学方法来修正偏倚,得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结论,让学者们意识到肺叶内的淋巴结转移特性。同时吴一龙教授也给出了非常值得探索的想法,能否进一步观察,当叶内淋巴结分检能够帮助改善分期准确性之后,是否还会改变我们的治疗决策(如术后辅助化疗等),从而真正意义上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