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379-380期(完成)-1.jpg

局部晚期直肠癌 短程放疗后全程新辅助治疗提高病理完全缓解率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4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靖昌庆教授等报告,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采用短程放疗联合信迪利单抗以及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的全程新辅助治疗显著提高了病理完全缓解率,同时保持了可控的安全性特征。这些发现表明,这种治疗方案可能是一种针对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有前景的新辅助治疗方法。(Lancet Oncol. 2025年7月8日在线版)

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采用新辅助短程放疗联合化疗作为整体新辅助治疗方案,能够提高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将放疗与免疫疗法联合使用所产生的潜在协同效应或许能为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带来益处。

该研究旨在在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中,比较在接受短程放疗后,再进行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化疗联合或不联合免疫疗法作为全程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SPRING-01是一项在中国山东省医院进行的单中心、开放标签、Ⅱ期随机对照试验。试验对象年龄在18~85岁,ECOG PS评分为0~1分,且经活检证实的新诊断、未经治疗的原发性、局部晚期直肠腺癌,且具有至少一项以下特征:临床肿瘤分期为T3~4期及以上、临床淋巴结分期为N1期及以上、血管外膜侵犯、直肠筋膜受累或单侧淋巴结转移。

参与者被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信迪利单抗联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治疗或单独使用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治疗。患者接受短程放疗(5×5 Gy,共5天),随后进行6个周期的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化疗(第1天静脉给药奥沙利铂130 mg/m2,持续2小时,以及每日口服卡培他滨1000 mg/m2d1~14 q21),联合或不联合信迪利单抗(第1天200 mg/m2,每3周),放疗结束后第1周开始治疗。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在新辅助治疗完成2~3周后进行。主要终点是意向治疗人群的病理完全缓解率。该试验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ChiCTR2100052288)。

2021年10月8日至2023年9月26日,共筛查出116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其中98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信迪利单抗联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49例)或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49例)。98例患者中68例(69%)为男性,30例(31%)为女性;所有患者均为亚洲人。

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IQR:20~32个月)。在信迪利单抗联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中,病理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59.2% vs. 32.7%,P=0.015)。在信迪利单抗联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中,术后并发症发生在45例患者中的11例(24%),而在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中发生在44例患者中的5例(11%)。

在新辅助治疗期间,信迪利单抗联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中有45例(92%)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而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中有44例(90%)患者出现此类不良事件。

379-380期(完成)-28-.jpg

信迪利单抗联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和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中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血小板减少症(18例 vs. 26例)、白细胞减少症(19例 vs. 26例)、贫血(27例 vs. 33例)、恶心或呕吐(25例 vs. 27例)以及腹泻(21例 vs. 24例)。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在信迪利单抗联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中有16例(33%)患者出现,在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中有17例(35%)患者出现。

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是血小板减少症,在信迪利单抗联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中有6例(12%)患者出现此症状,在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中有11例(22%)患者出现此症状。严重不良反应出现在信迪利单抗联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的15例(31%)以及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的9例(18%)患者中。

两个治疗组中最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均为血小板减少症。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中有1例(2%)患者因急性肠梗阻导致的感染性休克而死亡。信迪利单抗联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中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病例。

(编译 赵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