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封面.jpg

口腔微生物评分预测胰腺癌风险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04

美国纽约大学等开展了前瞻性队列研究,利用测序技术评估了胰腺癌相关的口腔细菌/真菌类型,并以微生物风险评分(MRS)量化风险。首次锁定口腔中 27 种细菌与真菌的组合,其可使胰腺癌患病风险提升 3.5 倍,为胰腺癌早期风险评估提供了无创便捷的新工具。(JAMA Oncol. 2025年9月18日在线版)

一直以来,临床观察发现口腔健康不佳者的胰腺癌风险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此前研究也提出口腔微生物可能通过唾液进入胰腺影响其健康的猜想,但始终未明确具体致病微生物。研究者2016年开展小型研究初步关联口腔微生物与胰腺癌,2024年又发现部分口腔细菌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风险相关,当前研究进一步精准定位关键微生物,还首次揭示了口腔真菌的作用。

研究基于两项美国大型流行病学队列展开 —— 分别是 “美国癌症协会癌症预防研究 Ⅱ” 与 “前列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和卵巢癌筛查试验”,这两类队列长期追踪全美人群,旨在探索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与癌症的关联,数据代表性强。队列包含超过12万人,通过漱口液收集唾液样本(可长期保存微生物的数量与物种信息),进行平均约 9 年的随访,记录肿瘤发生情况。最终筛选出 445 例确诊胰腺癌的患者,并匹配 445 名未患癌参与者作为对照,严格控制两组在年龄、种族、吸烟频率等已知胰腺癌风险因素上的一致性,以排除混杂因素干扰。

检测阶段采用两种精准技术:通过 “全基因组 shotgun 测序” 分析唾液中的细菌 DNA,通过 “内部转录间隔区(ITS)测序” 分析真菌 DNA,结合统计学方法对比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微生物差异,最终确定关联物种。

研究者发现,三种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结节欧氏菌(Eubacterium nodatum)和微小帕氏菌(Parvimonas micra)与胰腺癌风险升高有关;真菌方面,念珠菌属与胰腺癌风险升高有关。基于27种微生物建立的MRS评分,每增加一个标准差,胰腺癌风险升高244%。

分析结果显示,胰腺癌患者和对照组之间,口腔细菌α多样性或整体微生物组成未见显著差异,具体到特定的菌种也有不同。三个明确与胰腺癌风险升高有关的牙周致病菌,属于红色复合体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属于橙色复合体的结节欧氏菌、微小帕氏菌。研究者识别了21种新的与胰腺癌风险有关的细菌,其中变形菌门的3种、拟杆菌门的2种和放线菌门的2种与胰腺癌风险降低有关,拟杆菌门的3种、放线菌门的6种、梭杆菌属1种和部分厚壁菌门菌种与胰腺癌发病风险升高有关。

在所有检测到的真菌中,念珠菌属最常见,与胰腺癌风险升高有关,所属菌种热带假丝酵母与风险升高有关,白假丝酵母与风险降低有关;其次是马拉色菌属,其整体丰度与胰腺癌风险无关,但所属菌种球形马拉色菌与风险降低有关。

研究者将前述3种牙周致病菌、20种其他细菌和4种真菌共计27种微生物联合建立MRS评分,评分每增加1标准差,胰腺癌风险升高244%。这一结论在两个队列中具有一致性。研究者开发了微生物风险评分(MRS),通过检测口腔中特定微生物的存在情况,即可估算个体患胰腺癌的风险。数据显示,MRS 每升高 1 个标准差,胰腺癌发病风险就增加 3.44 倍(95%CI  2.63~4.51),为高危人群早期识别提供了无创方案。

综合此前的基础研究结果,占主导地位的口腔白假丝酵母可产生致癌的亚硝胺,可在实验动物中促进癌变。在胰腺癌患者组织中也发现念珠菌,这些发现一致支持口腔真菌失调在胰腺癌发展之间存在机制关联。

该研究提示,口腔微生物群落失衡可能构成了口腔健康状况与胰腺癌发展之间的一种病因学关联,提示口腔微生物可作为可及性生物标志物,通过简单的唾液检测即可评估风险,帮助医生精准识别高危人群,开展针对性筛查。

MRS为识别胰腺癌高危个体提供了一种有潜力的工具。研究结果也彰显了通过改善口腔健康进行胰腺癌预防的重要性。基础口腔护理等不仅能预防牙周病,还可能通过维持口腔微生物平衡,降低胰腺癌等全身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仅提示了口腔微生物与胰腺癌风险的关联,尚未证实因果关系。后续需开展更多基础实验与干预性研究,才能明确口腔微生物是否直接导致胰腺癌。

(编译 张莉莉 林海源)

385-386期(完成)-3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