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222.jpg

脑肿瘤确诊前数十年,血清指征就有变化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7-03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公共卫生和综合癌症中心的流行病学副教授、主要作者Judith Schwartzbaum等的一项研究评价了277种血清细胞因子及其与神经胶质瘤的关系,结果发现其中5种细胞因子以及1种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的交互作用均与脑肿瘤的临床前风险变化独立相关。可溶性IL-10受体β,VEGF,连环蛋白β-1,CCL22均与10年后的神经胶质瘤风险相关(P<0.05)。(PLOS ONE. 2017年6月8日在线版)

确诊神经胶质瘤前20年采血的受试者中,CCL22的比值比为1.53。细胞因子每增加一个标准对数单位,神经胶质瘤的风险即增加53%。

此外,白血病抑制因子与5年后的神经胶质瘤风险降低相关(OR=0.47);校正后,可溶性IL-4受体α(sIL4)和sIL4RA在确诊前20年均持续存在(OR=1.72)。

之前未知的变化

目前,神经胶质瘤确诊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80%的成人脑瘤患者会在确诊Ⅳ期神经胶质瘤或胶质母细胞瘤之前的3~6个月内出现临床前症状。

Schwartzbaum等表示,该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进一步阐明了之前未知的确诊前细胞因子变化,但在解读时应谨慎。在确诊脑肿瘤的20年之前可检出免疫介导的血清学变化,有望促进早期干预。虽然该研究仍处于早期,尚需被进一步证实,但最终可能会影响临床实践。

总体来看,仅有7个OR与神经胶质瘤显著相关(0.5%),2种细胞因子被排除。要达到可信度标准,OR结果必须能够在其他数据集内重现。其他免疫功能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前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能够在早期阶段发现神经胶质瘤形成的体征,而细胞因子交互作用和相关性结果则能更好地表现细胞因子之间已知的交互作用。

Schwartzbaum表示,目前的研究结果还无法用于筛查神经胶质瘤,但有助于增进对神经胶质瘤形成的理解,如果研究结果可被重复,则最终可与影像学或其他指标联合应用于临床实践。

血样分析

研究者分析了487例后期被确诊为神经胶质瘤患者的血清样本,与年龄、采样日期、性别匹配的对照样本进行了比较。

研究者使用热力图比较了两组患者中的12种细胞因子在微环境和肿瘤之间的交互作用。数据集内的277种细胞因子均被纳入了研究。

神经胶质瘤微环境中,细胞因子被肿瘤利用,参与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血管生长因子促进肿瘤的血供,其他免疫抑制细胞因子募集了调节性T细胞,促进脑瘤细胞生长。

患者组中12种细胞因子与神经胶质瘤的相关性低于对照组,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似,即过敏反应相关因子活性前5年的改变与脑瘤确诊相关,IL4及其可溶性受体sIL4RA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降低神经胶质瘤风险。

Schwartzbaum表示,该研究原本旨在明确各种细胞因子独立于其他细胞因子的变化,这些细胞因子除了在神经胶质瘤进展中发挥作用外还有其他功能,但后来的病例(非对照)中细胞因子在确诊之前处于高水平,该原因尚不明确,可能增加了神经胶质瘤风险。

该研究结果与另一项研究一致,即在无病理表现的情况下,脑与全身免疫之间存在双向沟通,也就意味着全身免疫在癌症免疫疗法中的作用其实是被低估的;同理,在神经胶质瘤的形成过程中,这一作用也尚未被充分重视。

(编译 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