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470-617.jpg

腰围和18个部位肿瘤风险正相关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04

韩国嘉泉大学Lee等研究发现,腰围和18个部位的肿瘤呈现出正相关,在不同部位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与最小腰围分组相比,男性腰围超标与肾癌风险增加110%相关,女性腰围超标与肾癌风险增加91%相关。(Br J Cancer. 2018; 119: 1018-1027. doi: 10.1038/s41416-018-0214-7)

研究者还校正了体质指数(BMI),消除了其他部位的肉肉对癌症风险的影响,发现腰围与大部分肿瘤的相关性减弱,但也有一些肿瘤,如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肺癌和绝经前乳腺癌,从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显示出腹部肥胖和一般性肥胖的不同之处。

此前也有不少研究表明腹部肥胖增加某些部位肿瘤风险,但这些研究要么受试者太少,要么未考虑BMI等其他综合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研究者认为,腹部肥胖与特定部位肿瘤风险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衡量腹部肥胖的方法就是测量腰围,该研究中采用的是世卫组织(WHO)标准,髋骨的最顶端和最后一根肋骨连线的中点位置,用没有弹性的卷尺水平绕腹部一周,也就是我们肉眼可分辨出的腹部最纤细的部位。

研究者收集韩国国民健康医疗保险理赔数据库和韩国国民健康保险公司提供的公民健康数据,纳入近2290万名成人志愿者,平均随访时间7年,共确诊769871例肿瘤病例。

所有受试者根据腰围数据平均分为五组。最苗条的组,男性平均腰围≤76 cm,女性平均腰围≤68 cm,而在腹部最突出的组,男性平均腰围≥91 cm,女性平均腰围≥84 cm。根据世卫组织标准,在韩国成年人中,男性腰围超过90 cm,女性腰围超过85 cm,就达到肥胖标准。

研究者根据年龄、性别、吸烟、酗酒、高血压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校正了数据,分析了腰围与人体不同部位肿瘤发生率的相关性,包括头颈部癌、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肺癌、肾癌、膀胱癌、甲状腺癌、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宫颈癌和绝经前后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等23种肿瘤。

腰围大的人,腹部脂肪堆积更多,内脏等部位出现肿瘤的可能性更高。腰围与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胆管癌、肾癌等肿瘤的发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风险升高最显著的为肾癌,与最小腰围组相比,男性腰围超标与肾癌风险增加110%有关,女性腰围超标与肾癌风险增加91%有关。

此外,腰围也与甲状腺癌、头颈部肿瘤、淋巴瘤等肿瘤正相关,其中甲状腺癌的相关性最高,男性腰围超标与甲状腺癌风险增加127%有关,女性腰围超标与甲状腺癌增加62%有关。

研究者校正了BMI,去除了其他部位的肉肉对肿瘤风险的影响,发现很多部位肿瘤发生风险与腰围的相关性都减弱,但还有一些部位肿瘤发生风险发生改变,男性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肺癌以及女性绝经前乳腺癌的发生风险都由校正前的负相关变为正相关,其中变化最大的是男性食管癌,发生风险由校正前的90%变成108%。

校正BMI后,腰围增加胃癌、结直肠癌、肝胆系统癌症、肾癌、甲状腺癌、头颈部肿瘤和淋巴瘤的风险。性别差异在个别癌症中十分明显,比如男性腰围与头颈部肿瘤、食管癌、胰腺癌、肺癌、膀胱癌和皮肤癌的相关性更强,而女性与多发性骨髓瘤的相关性更强。

白种人与亚洲人的体型不同,与白种人相比,亚洲人体型较小,相同BMI下,体脂肪比例更小,更易长出大肚腩,这凸显了这项大型亚洲人群队列研究的重要性。

(编译 丁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