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280-281期(完成版)-1.jpg

51万中国人的首个前瞻性研究表明 高频率使用辛辣食物与食管癌风险降低相关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18

英国牛津大学Chan等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研究者利用中国嘉道理生物库的数据分析发现,食用辛辣食物的频率与消化道肿瘤,主要是食管癌的风险下降有关,几乎每天食用者,与从不/几乎不食用的人相比,食管癌、胃癌和肠癌风险分别下降19%、11%和10%。在不吸烟的人中,风险下降,幅度更为明显,达到43%。这是首个前瞻性评估中国成年人食用辛辣食物与消化道肿瘤风险关系的研究。(Int J Epidemiol. 2021, 50: 199-211. DOI: 10.1093/ije/dyaa275)

此前一些研究发现,辣椒素有抗癌特性,且较高的辣椒摄入量与肥胖发生率、血清胆固醇和炎症标志物水平降低有关,而这些都是消化道肿瘤潜在危险因素。

中国嘉道理生物库于2004~2008年间招募了中国5个城市和5个农村地区的512 715名受试者,关于食用辛辣食物的定义包括直接食用新鲜辣椒,在烹调的时候加入新鲜/干辣椒、辣椒油/酱、咖喱或其他辛辣配料,以及在吃饭的时候加入辣椒油/酱。按照食用频率,受试者被分为5组:从不/几乎从不,偶尔(每月一次),1~2天/周,3~5天/周和6~7天/周。

在510 101名纳入分析的受试者中,有30.1%属于6~7天/周这一组,有32.7%属于从不/几乎从不这一组。在10个地区中,6~7天/周组受试者中有2/3来自湖南和四川的两个农村地区。

在10.1年的中位随访期间,共记录了超过20 600例癌症,其中食管癌、胃癌和肠癌分别为2350、3350和3061例,相应的发病率为46.4、66.2和60.5/10万人年。

在校正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和其他饮食因素之后,辛辣食物的食用频率与消化道肿瘤的风险确实呈负相关关系。对于食管癌来说,相对于从不/几乎从不的人,其他四组的风险降低分别为12%、24%、16%和19%(P<0.002),胃癌分别为3%、5%、8%和11%(P=0.04)。

对于肠癌来说,只有后三组风险下降,分别为5%、13%和10%(P=0.04),不过这种风险随食用频率增加而下降的关系似乎仅限于直肠癌,不包括结肠癌(P=0.004)。除了发生风险,食用频率也与食管癌的死亡率呈负相关关系。

按照生活习惯对参与者进行分层,无吸烟习惯的受试者中,食用频率和食管癌风险的负相关关系得以保持。在这些受试与者中,相比从不/几乎从不的人,6~7天/周者的风险下降达到43%。在无饮酒习惯的受试者中也得到了类似结果。既不吸烟也不饮酒者中,食用频率就与食管癌和肠癌风险均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此前有关食用辛辣食物与消化道肿瘤关联的研究均为小型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多为无关联或正相关关联,这些研究有的评估频率,有的评估辣度,评估频率时采用的是“很少”或“经常”等带有主观色彩的描述词语,加上受试者自我报告的记忆偏差,很可能是得出相反结论的原因所在。

这项研究是前瞻性大样本量研究,对辛辣食物食用频率和多种混杂因素进行了校正。该研究在中国人群中证实了,食用辛辣食物的频率较高与消化道肿瘤,尤其是食管癌的风险较低显著相关,在不吸烟不喝酒的人群中更为突出。

辣椒中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辣椒素,以往研究中发现辣椒素有多种致癌作用,主要是刺激和损害胃肠道黏膜,但可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并减少脂肪堆积,这些是可降低患癌风险的因素。研究者指出,食用辣椒的量可能是关键指标,超过这个量,害大于益,在这个剂量之下,健康获益更大。此前有研究显示,与普通食物喂养小鼠相比,食物中加入辛辣食物的小鼠造血干细胞数量高很多,提示辣椒有利于造血。这些研究提示,适量吃辣可帮助降低部分患癌风险,还可能有助于促进造血。

(编译 张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