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众版专业版手机APP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肿瘤资讯 >> 科普园地 >> 正文

肿瘤资讯

科普园地

季加孚院长的The BMJ opinion:让医患携手,跨越疾病的围墙

作者:心语墙 季加孚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这里就是患者温馨的家,有了您们给予帮助,重新充满希望。”

    这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心语墙”上,一位病人写下的“心语”。成百上千的“心语”写在心形的字条上,在病房的墙上汇聚成一个五彩缤纷的心形图案。

    微信图片_20191218154559.jpg

    微信图片_20191218154613.jpg

    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国际胃癌学会(IGCA)主席季加孚教授围绕北肿“心语墙”的故事撰写的文章,刊登在著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旗下网站The BMJ opinion。

    微信图片_20191218154616.jpg


    给病人和家属一个空间,来表达他们的关心和感受

    心语墙的灵感源于我在门诊部遇到的一个病人。在进行术后例行随访时。她告诉我,在手术前,她的孙子来看她,并带着一个心形的字条,上面写着:“我爱你,亲爱的奶奶”,“你会很快康复的”。她说:“我永远也忘不了在阅读甜蜜字条时被人关心和支持的感觉。”季加孚院长在文中写道:正是这句话启发了我。而“心语墙”的故事便由此开始了。


    从“心语驿站”到各具特色的“希望之墙”

    微信图片_20191218154619.jpg

    2017年1月,在季加孚院长的倡导下,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建立了名为“心语驿站”的医患交流墙,这就是“心语墙”的前身。让患者和家属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祝福,医护人员则写上对患者的祝福与鼓励,一起贴在贴在“心语驿站”上。

    2017年5月8日是世界微笑日,门诊部也进行了医患共绘“微笑•心愿墙”的互动活动,季加孚院长为心愿墙题写了鼓励的文字——“关爱 微笑,快乐人生”。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共同参加了活动。很多卡片上的文字让人动容:“爱来 癌去”、“微笑带来希望”、“越微笑,越幸福”、“祝病友早日康复”……

    微信图片_20191218154623.jpg

    2017年6月,党院办发起了关于“心语墙”的专题讨论,大家集思广益,设计推出了“心语墙”的活动方案,在院领导的倡导下,心语墙在全院各个科室开花。

    2017年9月18日,在心语交流活动的起点——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举行了“医患携手,筑梦北肿”心语墙启动仪式,“心语驿站”正式更名为“心语墙”。

    淋巴瘤科“心语墙”上,贴满了祝福的卡片。党委书记、淋巴瘤科主任朱军贴在心语墙的卡片上写着“一生只做一件事,就为你们当卫士!”。他还把自己9楼的办公室门牌号码改成“99086”,寓意“救救淋巴瘤”。

    介入科的心语墙、骨泌科的心语墙,也各具特色;特别是胃肠肿瘤中心二病区,还把画师请到病房,为患者创作了有3D效果的海底世界,并搬来了鱼缸养起小鱼,还把心语墙的小卡片做成可以出院带走的祝福卡。


    “科学和技术并非癌症治疗的全部。”

    曾倾听过无数癌症病人及医护人员表达过忧虑、悲伤、无助、绝望的季加孚院长认为,病人得到家人和医护人员的耐心倾听、情感上的关爱和支持,以及医患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和获得合适的治疗药物一样,对于病人至关重要。

    季加孚说:“我们从关注疾病,到关注生病的人,关注患者的感受,关注家属的感受,在跨越疾病的过程中,我们送上祝福和希望,帮助他们前行,让患者有信心早日恢复健康。”


    为患者带来希望的物质文化

    物质层面是医院文化最表面的部分,是医院文化的基础,一个医院的标志、产品、服务、环境、设备等物质层面的内容都是医院文化的物质载体。

    微信图片_20191218154626.jpg

    北大肿瘤医院外科楼和手术室之间有一条转运病患的通道,也被称为“生命之道”。在进入手术室的路上,患者能够看到“治愈”“希望”“信念”“乐观”“坚强”等关键词。在这个过程中,病人紧张的心情往往会得到缓解。

    微信图片_20191218154629.jpg

    每年,北大肿瘤医院的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都会自愿认领院内黑乎乎的井盖,并在上面描绘图画,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关怀理念。

    微信图片_20191218154632.jpg

    为了改善医疗环境、将人文气息渗透到医院的方方面面,更为了缓解病人在等待就诊期间的焦躁与无助的心情,北大肿瘤医院还在2015年底建立了‘心音坊’。慈善、公益、志愿,这三个词始终是‘心音坊’的主题,而这三个词最终凝结成一个字,那就是‘爱’。


    医院文化建设为患者打开希望之门

    季加孚院长说:“医院文化,其实就是播种爱、凝聚爱、传递爱的文化。我们的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建设患者首选的国际化肿瘤集团中心。”

    从“生命通道”到“井盖文化”,从“心音坊”再到“心语墙”,无不表现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用阳光般的心态对待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病患,为患者打开希望之门,同时也体现了北大肿瘤医院所传承的北京大学人文底蕴。


    疾病就像是一堵墙,需要我们共同跨越——BMJ编辑评论

    微信截图_20191218155238.png

    The BMJ的中国编辑 尹道馨 评论

    “以患者为中心”是实践的艺术,同时也是科学,如何与患者合作、共同决策、实现以患者为核心的医疗,始终都是The BMJ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这也正是向季加孚院长邀稿的初衷。

    最初关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心语墙”,是因为一篇微信文章,文中介绍了“心语墙”给患者带来了心灵慰藉,也因此拉近了患者、家属、医护之前的关系。而后我专门就此和季加孚院长交流,得知“心语墙”是根据患者的需求、受患者启发设立的,并且广受欢迎,成为患者、家属、医护人员沟通交流情感的一片小天地。在和英国的同事讨论后,我们觉得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心语墙”的实践,与The BMJ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以患者为中心”这一理念相符,决定邀请季加孚院长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与全世界The BMJ的读者分享他的实践和观点。这篇opinion在线发表以后,的确受到广泛关注,上线一周仅网站的阅读量接近2000,成为今年发表的opinion中很受读者欢迎的一篇文章。

相关医生: 朱军 季加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