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众版专业版手机APP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生介绍 >> 朱军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临床科室

朱军 - 媒体关注

《北京晚报》京城名医专栏——朱军:最想听患者说:我现在很好

发表时间:2015-09-16

    以下文章摘自2011年5月3日《北京晚报》京城名医专栏:

    如果说人体的淋巴系统是“免疫部队”的话,那么淋巴瘤患者体内的“免疫部队”则出现了“叛军”。北京肿瘤医院副院长、淋巴瘤科主任朱军正是一场场看不见硝烟战斗的指挥官——

    越来越多的淋巴瘤患者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北京肿瘤医院:目前,北京市超三分之一的淋巴瘤患者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选择朱军率领的团队。

    12年前,朱军刚刚当上科主任时,医院每年收治的淋巴瘤患者不过几十人,现在每年超过三百人;当时病人平均住院日达到五六十天,现在缩短到八九天。支撑这些数字的是朱军率领的这支团队的高超技术。

    一名患者2004年在当地治疗后“已近绝望”,后来患者按照朱军给出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如今7年过去了,身体状况还不错。“我最高兴的事儿是患者站在我的面前说:朱大夫,我现在还很好。”朱军说,与10多年前相比,现在的病人很痛苦。“很多来看病的患者提前在网上做足了功课,还有亲戚朋友帮助出主意。”当选择太多时,患者就会困扰:“也许一步走错,就是生与死的距离。”在理解了病人的这种苦之后,朱军处处替患者着想。一名沈阳的患者来看病时在异体移植、自体移植和继续化疗三个方案前摇摆不定,朱军给他逐一解释每个方案的利弊,帮患者分析权衡。现在患者已经回老家做自体干细胞移植了。“在这里,我们要给患者最恰当的而不是最昂贵的治疗。”朱军说。

    朱军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军人出身的他深知“慈不掌兵”,因此,他对科里的医生、对自己的学生十分严格,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挑剔”。主任医师郑文已经在科里工作了20多年,50岁的她说:“我的年纪这么大了,见到主任发火,还是会有点儿怕!”正是这种“挑剔”鞭策着医生,使朱军对自己的团队充满了自信,“我希望有那么一天,当别人说我们的淋巴肿瘤科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时,我能坦然地接受。”

    朱军办公桌的一角,记者看到不大的相框里呈现着一位患者送来一副书法,上面只有两个字:“慈善”;同样在这张桌子上,还有一个朋友送的小锡盘,上面是英文短句“Nothing is im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忙忙碌碌中短暂休息时,朱军常常静静地看着它们,这会让他感到一丝温暖,一份责任,也从中汲取到力量。

    本报记者 贾晓宏 J146